在当代社会,“996” 工作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成为加班文化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将目光回溯至古代,会惊异地发现,类似高强度的工作模式早已存在。而苏轼如何用杠杆买股票,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其被贬后的经历,为我们揭开了古代 “996” 的残酷一角,他那曝光的工资条,更是诉说着背后的心酸与无奈。
苏轼的辉煌与落魄:职场轨迹的巨大落差苏轼,才华横溢,年少成名。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以其卓越的文才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初入仕途的苏轼,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他先后担任过诸多重要官职,如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在这些职位上,苏轼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然而,官场风云变幻,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将苏轼卷入其中。“乌台诗案” 成为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因被指控在诗文中讥讽朝政,苏轼遭受了牢狱之灾。虽最终死里逃生,却也被贬黄州,职务从原本的太守 “断崖式” 降为团练副使。这一巨大的落差,不仅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职场的残酷。
展开剩余82%古代职场的 “996” 真相:超长工时与严苛管理在古代,官员们的工作强度超乎想象。以皇帝上朝为例,上朝时间通常在清晨 5 点到 7 点之间。可别以为这时间不算太早,要知道大臣们居住在京城各处,距离皇宫远近不一。那些住得远的大臣,凌晨 12 点到 2 点就得起床,梳洗更衣后,赶在 3 点前到达午门外等候。上朝绝非走过场,众多国家大事都要在朝堂上讨论商议。散朝后,大臣们还需前往各自所属部门,下达指令、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忙得不可开交,常常要到晚上 7 点到 8 点才能回家。遇到像朱元璋、雍正这样勤勉的皇帝,晚上还会召集大臣开会。如此算来,除了睡觉和吃饭的时间,大臣们几乎都在工作,每天工作时长近 12 个小时,一周工作 9 天,工作强度远超当代的 “996”。
不仅工作时间长,古代对官员的考勤管理也极为严苛。地方官吏由当地负责考勤,高级别的京官则由主事太监监督。迟到早退,门口值班太监都会详细登记。为防止官员点卯后溜号,还会实行上班时间多次点名、抽查的制度,即 “频点”。规定明确指出:内外官司应点检者,或数度频点,点即不到者,一点笞十。若一次都未参加点名,便会被以全天无故旷工论处。对于无故旷工或迟到的官员,处罚极为严厉,不仅会扣钱,还会依据天数和情节轻重,给予撤职甚至徒刑等惩处。
苏轼被贬后的 “996” 日常:身累心更累苏轼被贬黄州后,虽名为团练副使,但实际上处于被监视的状态,行动受到诸多限制。他名义上的职责是协助地方军事事务,可实际上却被安排了大量琐碎繁杂的工作。从协助管理地方治安,到参与水利工程的监督,再到处理各种民生事务,苏轼每日都忙得晕头转向。而且,由于黄州地处偏远,官员人手不足,苏轼常常一人身兼数职,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无奈地抱怨道:“公事如麻,不知何日了得。” 每天从早到晚,苏轼都在忙碌于各种公务之间,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完全就是古代版的 “996”。
更让苏轼感到疲惫不堪的是,这些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几乎没有施展他政治才华和抱负的空间。曾经那个在朝堂上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苏轼,如今却只能在这偏远之地,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奔波忙碌,这对于心怀抱负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精神上的压抑和失落,远比身体上的劳累更加沉重,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之中。
苏轼工资条曝光: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随着职务的断崖式下降,苏轼的收入也随之大幅缩水。在被贬之前,苏轼担任湖州知州,身为五品大员,每月收入颇为丰厚,堪称高薪阶层。
宋代官员的收入分为基本工资和额外收入。基本工资包含俸钱、禄俸(粮食)、衣赐(衣料),均按行政级别发放。仅俸钱一项,宋代官员一个月的收入就比明代官员一年的所有俸银收入还高。额外收入方面,京官有 “添支”,相当于 “职务工资”,数额远超基本工资;地方官则有 “职田”,依据职务高低以及所管州县大小分配相应面积的土地,可从中收取田租或变现,土地面积越大,收入越高。此外,每月还有米、面、羊、酒、茶、炭,甚至马匹配饰等各种补贴,同时享有误餐费、饮料费。除了这些常规收入,还有年终奖,以及在三年一郊祀时,随从官员能获得白银、衣帛、马匹等赏赐。如此算来,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时,每月收入可达数十万。
然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工资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政府仅提供微薄的实物配给。刚开始,苏轼身边只有长子,开销还能勉强维持。
但不久后,老婆孩子都来到黄州,一家老小二十来口人的生活重担,瞬间压在了苏轼的肩上。此时,苏轼每月的刚需开支至少需要四千文。他在写给秦观的信中坦言:“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为了维持生计,苏轼不得不精打细算。他先清点全家现有的收入,其实也没多少,主要就是妻子离京前变卖的家产,换成铜钱后,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即每月四千五百文。每到月初,他又将这四千五百文钱再分作三十份,分别装好挂在房梁上。每天早晨,取下一份作为全天的开支。为了确保日子能够过下去,每天的钱只能剩余,绝不能超支。每天的结余则放到竹筒里,以备不时之需。堂堂一代文豪,竟要为生活如此精打细算,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苏轼的应对与心态:在困境中寻找诗意与豁达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和窘迫的生活,苏轼并没有被彻底打倒。他展现出了超凡的乐观与豁达,在困境中努力寻找生活的诗意与乐趣。工作之余,苏轼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他常常与友人一同游览黄州周边的名胜古迹,写下了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赤壁赋》中,苏轼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他看来,大自然的美好是无穷无尽的,虽身处困境,但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滋养。
此外,苏轼还亲自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过上了半农半官的生活。他将这片荒地命名为 “东坡”,并自号 “东坡居士”。在劳作的过程中,苏轼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这种亲力亲为的生活方式,不仅让苏轼解决了部分生活物资的问题,更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与强大。
苏轼的这段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古代 “996” 的残酷现实,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官员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困境。同时,苏轼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乐观、豁达与坚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与美好。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写:“竹杖芒鞋轻胜马如何用杠杆买股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份洒脱与从容,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发布于:江苏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内平台配资_期货资金配资_如何配资期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