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皇宫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个从乞丐堆里爬出来的草根皇帝,临终前留下的遗言竟让整个朝廷陷入恐慌。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在哪个平台买股票,从驾崩到下葬仅用了7天时间,创下了历代帝王葬礼的最快纪录。46名无辜的妃嫔宫女被强迫陪葬,而神秘的十三城门出殡更是让这场葬礼蒙上了一层诡异的色彩。
秘不发丧与仓促下葬——7天完成的神秘葬礼南京城的夏日向来闷热难耐,洪武三十一年的这个夏天格外让人窒息。皇宫深处,一个惊天的秘密正在悄然酝酿。
朱元璋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时,将心腹叫到跟前,对其说:"在我去世后,不要立即公布死讯,要秘不发丧。"这道遗命听起来就像是在开玩笑。哪个皇帝死了不大张旗鼓地搞葬礼?哪个皇帝不想让全天下都知道自己的丰功伟绩?朱元璋这个反常的要求,立刻让宫中的大臣们摸不着头脑。
展开剩余92%心腹虽然满腹疑虑,还是老老实实按照皇帝的吩咐行事。宫中开始了一场诡异的"装死表演"。白天,太监们照常进出皇帝的寝宫,假装朱元璋还活着;晚上,宫女们依旧准备膳食,仿佛皇帝随时会起来用餐。这种诡异的氛围持续了好几天,连宫中的猫咪都感觉到了不对劲。
朱元璋这么做是为了维持朝堂稳定。一
秘密终究是藏不住的。朱允炆在闰五月十六日即皇帝位,并于同日将朱元璋葬入孝陵。从皇帝驾崩到下葬,整整7天时间。这个速度在古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历代皇帝的葬礼准备工作动辄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康熙皇帝的葬礼准备了大半年,乾隆皇帝更是提前十几年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身后事。
速葬的首要原因在于稳定政权。朱允炆继位时年仅21岁,面对众多手握兵权的皇叔,急于通过完成葬礼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年轻的皇帝心里清楚,越是拖延,各路藩王就越有时间调兵遣将。与其给叔叔们准备的机会,不如速战速决,先把爷爷埋了再说。
天气也成了催命的因素。南京夏季的高温也是速葬的客观因素。为了防止尸体腐烂,皇家不得不加快葬礼进程。古代没有现代的防腐技术,全靠一些草药和土办法。大夏天的,就算是皇帝的龙体也扛不住高温的摧残。宫中的太医们忙得焦头烂额,各种防腐的药物往朱元璋身上招呼,整个皇宫都弥漫着一股奇怪的药味。
这种匆忙的安排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朱棣以"葬之太速"为由,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燕王找到了绝佳的借口:侄子对父亲不孝,连个像样的葬礼都不给办,这种不孝之人怎么能当皇帝?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不过是朱棣夺权的幌子罢了。
7天的葬礼创造了历史纪录,也开启了明朝最惨烈的内斗。朱元璋机关算尽,想要保护孙子,结果反而给了四儿子造反的口实。这位草根皇帝到死都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苦心竟然成了压垮建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
十三城门齐出殡——机关算尽的迷魂阵如果说7天速葬是为了政治稳定,那么十三城门齐出殡就纯粹是朱元璋的个人癖好了。这位草根出身的皇帝,对防盗这件事有着近乎偏执的执念。
十三城门齐出殡,朱元璋机关算尽反盗墓。想象一下那个场面:南京城的十三个城门同时打开,十三支完全相同的出殡队伍缓缓走出。每支队伍都有相同的仪仗,相同的棺材,相同的哭丧队伍。连抬棺材的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孝服,走路的节奏都分毫不差。
朱元璋设计这个迷魂阵的用心良苦。明孝陵选址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25年建成。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修建陵墓,自然不能让盗墓贼轻易找到入口。十三城门出殡就是要让后世的盗墓者无从下手,不知道真正的陵墓入口在哪里。
现代的考古学家为了找到朱元璋的真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当年主持探陵工作的江苏省地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治天称,最初的测网布置,依据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分布的规律:神道、墓道、寝宫都是在一条直线上。探测结果发现这条中轴线上没有想象中的地下构筑物,为此,他们困惑了好几天。
专家们差点被朱元璋的设计给搞疯了。按照常规的帝王陵寝布局,墓室应该在中轴线上,结果挖了半天什么都没找到。后来才发现,这位草根皇帝压根就不按套路出牌。后来,他们又沿中轴线东侧、东南侧两处布网测,终于找到四方城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确认朱元璋就葬在独龙阜下数十米处。
朱元璋的防盗设计确实厉害。600多年过去了,明孝陵依然保持着相对完好的状态,没有被大规模盗掘。这和其他朝代的帝王陵形成了鲜明对比。清朝的乾隆和慈禧陵墓在民国时期被孙殿英洗劫一空,连尸体都被抛出棺外。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安全措施显得格外有效。
不过,十三城门出殡也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猜测。有人说真正的朱元璋其实埋在朝天宫,有人说埋在其他地方,各种版本的传说层出不穷。这些传说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却为明孝陵增添了神秘色彩。
活人殉葬的血腥现场——46名妃嫔的生死劫如果说十三城门出殡只是朱元璋的小聪明,那么大规模的活人殉葬就是这位皇帝残暴本性的彻底暴露。这场血腥的殉葬惨剧,成为朱元璋葬礼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
明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后,以两名王妃殉葬,首开明代妃嫔、宫女殉葬之恶例。朱元璋对这种野蛮的制度不但不反对,反而大力推广。在儿子死后都要搞殉葬,更别说自己了。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临终前明确要求"责殉诸妃",凡是未生育的嫔妃都要为其殉葬。这道遗命就像死神的判决书,将数十位无辜女性的性命一笔勾销。这些妃嫔大多数年纪轻轻,有些甚至还是花季少女,就这样被迫走向了死亡。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朝小史》卷三亦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46名妃嫔、宫女随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为治丧期间勒令从死。
46个活生生的人命!这个数字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胆战。要知道,这些妃嫔平时在宫中都是娇滴滴的美人儿,突然间就要面临死亡,那种恐惧和绝望可想而知。
殉葬的执行过程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记载,殉葬当日,妃嫔们被集中在一处厅堂,先用酒食款待,待她们吃饱后,便被引至堂中早已准备好的木床前。这些女子被迫登上木床,将脖颈套入悬挂的绳索中。随着太监抽走木床,她们的身体瞬间悬空,在挣扎中逐渐失去生命体征。
想象一下那个场面:一群花容月貌的妃嫔被集中在大厅里,明知道即将面临死亡,却还要强颜欢笑地吃最后一顿饭。那些平时趾高气扬的太监们,此时却要充当刽子手的角色。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哭声、求饶声和绝望的呻吟。
明史研究专家马渭源认为是上吊死的。"朱元璋死后,那些没有生育的妃子,都得到了上面的命令,要上吊自杀。"殉葬那天,所有被列入殉葬名单的宫女和妃嫔都被集中到一个屋子。这个屋子里安放了一把把太师椅,每个太师椅的上方都悬挂着七尺白绫。
这种集体处决的场面简直就是人间地狱。那些太师椅整齐地排列着,就像是死神的座位。白绫在空中飘荡,就像是索命的绳索。有些胆小的宫女看到这个场面直接吓晕了过去,还要被太监们强行拖上椅子。
更残酷的是,有些妃嫔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的宫女会被这样的场面吓呆了,颤抖地坐在了地上,这个时候那些太监都开始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几个人扶持着,强行把宫女扶上太师椅,然后把那个套扣套在了宫女的头上,随后搬走了椅子。
这种强制性的死亡执行,彻底展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暴本质。这些妃嫔生前是皇帝的玩物,死后还要成为皇帝的陪葬品。她们的生命在皇权面前毫无价值,完全沦为了政治工具。
现场哭声震天,连见惯了宫廷惨剧的官员都为之动容。可想而知,这种场面有多么惨烈。即使是习惯了宫廷斗争的老官员,面对这种大规模的屠杀也感到震惊。
朱元璋的这道殉葬命令,不仅仅是对这46名女性的残害,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底线的践踏。这种野蛮的制度在明朝延续了几十年,造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彻底废除,但那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这场血腥的殉葬惨剧,成为朱元璋统治的黑暗一页。无论这位皇帝在其他方面有多少功绩,这种对无辜生命的漠视都是不可原谅的。46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沉睡在了明孝陵的地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殉葬制度的延续与终结——从血腥传统到人道觉醒朱元璋开创的殉葬制度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终结,反而在明朝延续了好几十年。这个血腥的传统就像是瘟疫一样,在皇室中代代相传,造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成祖朱棣的长陵有从殉妃嫔30余人。朱棣这个夺了侄子皇位的四王爷,在残暴这件事上完全继承了老爹的基因。30多个妃嫔的性命就这样被他一笔勾销,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更讽刺的是,朱棣还是个相对"开明"的皇帝,在其他方面都有不错的政绩。派郑和下西洋,修建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哪一样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业?可在对待妃嫔的问题上,这位永乐皇帝却展现出了极度的冷血。
五个皇帝加起来,殉葬嫔妃总数在一百人左右。一百个活生生的人命!这个数字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可在皇权面前,这些都变得毫无意义。
讽刺的是,朝廷还要为这些殉葬的妃嫔家属提供"抚恤"。《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这些人多为殉葬妇人的父亲或兄弟,他们的"朝天女户"的身份还是世袭的。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脸。一边杀死人家的女儿,一边给 人家的父兄封官进爵。这种虚伪的"恩典"比直接的屠杀更加令人愤怒。那些"朝天女户"们每次看到自己的官职,都会想起被杀死的女儿或姐妹,这种精神折磨比什么都残酷。
殉葬制度的转折点出现在明英宗身上。正统四年,英宗才只有13岁,周宪王朱有薨,英宗即下旨"自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一个13岁的小皇帝就能看出殉葬制度的荒谬,那些成年的皇帝为什么就看不出来呢?
英宗废止人殉的想法似乎并非一时之念。这个年轻的皇帝对殉葬制度的厌恶是发自内心的。也许正是年龄小,心地纯真,才能对这种残暴的制度产生本能的反感。
英宗废除殉葬制度的原因可能和自己的身世有关。据《明史·后妃传》载:宣宗孙皇后为贵妃时,"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英宗连自己的生母是谁都不知道,生身母亲的悲惨遭遇,促使他决定废止令人发指的殉葬制度。
这个解释很有道理。英宗的生母很可能就是那些可怜的宫女中的一员,也许在孩子被夺走后就被杀害了,也许在宣宗死后被迫殉葬了。想到母亲的悲惨命运,英宗对宫女们的遭遇自然会有更深的同情。
明英宗的这个决定,拯救了无数无辜的生命。从此以后,明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殉葬惨剧。这个13岁小皇帝的一道圣旨,终结了延续了几十年的血腥传统,展现出了比成年皇帝更加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殉葬制度的废除,标志着明朝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进步。虽然这个进步来得太晚,已经有太多无辜的生命成为了牺牲品在哪个平台买股票,但总比永远延续下去要好。英宗的这个决定,为他在历史上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也为明朝的政治制度注入了一丝人道主义的光辉。
发布于: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内平台配资_期货资金配资_如何配资期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