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即将打响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惊人的420万之众,而国民党军队的一线作战部队仅剩140余万人。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洗礼,国共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逆转。然而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渡江战役中炒股加杠杆是怎么回事,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实际参战的百万大军中,竟有65万来自第三野战军,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不是兵力更为雄厚的第四野战军担任主攻?
许多军事爱好者可能会认为,当时实力最强、兵力最多的第四野战军理应作为渡江战役的主力。然而历史事实却出人意料,四野仅派出了一个先遣兵团参与渡江作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首先,四野在1949年1月底平津战役结束后,其部队分散驻扎在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近40万新兵是刚刚收编的国民党战俘。由于1948年辽沈战役后仓促入关,部队未能得到充分整训,紧接着又投入平津战役,连续作战使得这支劲旅急需休整。其次,渡江作战与传统的陆战截然不同,需要大量船只和长时间的水上作战训练。仅第三野战军就为此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专项训练。因此,中央军委明智地决定让四野暂作休整,待其恢复战斗力后作为第二梯队南下,专门对付实力强劲的白崇禧集团。后来的战局发展也印证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与此同时,第一野战军正面临着西北战场的艰巨任务。当时西北五省尚有大量地区未被解放,盘踞在此的马步芳、马鸿逵集团以及胡宗南部总兵力超过35万,都是战斗力顽强的劲敌。为此,中央不仅没有抽调一野部队南下,反而将原华北军区的第18、19兵团(另一个兵团负责拱卫北京)划归其指挥,以增强西北战场的攻坚力量。而第二野战军虽然在淮海战役前仅有12万兵力,但通过战役中收编了近20万国民党军(特别是素质优良的黄维第十二兵团),加上地方部队补充,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具备了与三野协同作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淮海战役时成立的总前委继续负责指挥渡江战役,其中东线(第8、第10兵团)和中线(第7、第9兵团)的65万大军全部来自三野,西线35万部队则由二野负责。 第三野战军之所以在渡江战役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还与淮海战役结束后的战略态势密切相关。淮海战场恰好位于长江东段北岸腹地,而这一区域正是国民党政权核心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的门户。国民党在此部署了40万中央军精锐(西段则以桂系白崇禧部队为主),由汤恩伯统一指挥。作为淮海战役主力的第三野战军,在战役结束后顺势转为渡江主力,既符合军事逻辑,又能充分发挥其熟悉地形、以逸待劳的优势。因此,在百万渡江大军中,三野独当一面地承担了65万人的作战任务,这一兵力配置充分体现了中央军委因地制宜的战略智慧。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内平台配资_期货资金配资_如何配资期货观点